瑞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1章 丁字卷 折服,形象,數風流人物,瑞根,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紫英應了一句,「也是榮國府裡把他照應得太好,沒吃過虧,但該提醒的還得要提醒,莫要等到日後年齡大了還不曉事兒,真的栽了筋斗就難受了。」
馮紫英的這份勸誡史湘雲倒是很以為然,雖然寶二哥不喜歡讀書,那也沒關係,不喜歡做事,那也由他,但若是在外邊一張嘴招惹是非,替家裡惹禍,那就真的不妥了。
史湘雲還是第一次和馮紫英這樣單獨長談,倒是越發覺得難怪探丫頭和林姐姐她們都愛和對方一起說話了,對方說話既有理有據,又切中要害,而且還風趣幽默,時間不知不覺就這麼過去了。
只是耽擱了人家一下午看書時間,史湘雲也還有些不好意思,瞟了一眼對方隨手放在桌案上的書,《北耕錄》,也讓她有些驚奇,這好像是一本介紹種地的書欸。
「馮大哥,你這是在看什麼書,讓你這麼感興趣?」
「哦,一本農學方面的書,介紹種植農作物經驗的,挺有意思,而且也很有價值。」
馮紫英也是在京中才拿到這本書,印刷數量不多,但是一看是徐光啟的書,他自然就感興趣起來。
他印象中徐光啟的鉅著只有《農政全書》,但是沒想到對方在天津衛主持屯田工作時居然就寫出了這樣一本書。
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其在天津衛屯田時推廣土豆種植的經驗,以及附帶介紹了他前些年在松江丁憂時引入番薯種植的經驗。
這也引起了馮紫英極大興趣。
如果說《泰西水法》馮紫英也只是感受到了徐光啟的博學多才,而這本《北耕錄》那就真的是救命稻草了。
雖然也知道土豆和番薯都已經傳入中國大陸,他也專門招人打聽過,實際上在福建、浙江和江蘇都已經有這兩類作物的種植了。
但很顯然土豆不但適應地區更廣,而且其效果更好,不過番薯也一樣不簡單,在南方地區不擇地的優勢也能充分體現,只不過好像這兩種作為傳入大周也已經有十來年了,但是卻根本沒有普及開來的跡象。
即便是在閩浙和南直隸地區,種植面積也相當小,絕大多數農戶對這兩種作物都是持否定和懷疑態度。
一方面是種植技術還處於摸索階段,另一方面也是土豆和番薯的味道和百姓習慣了的稻麥還是有些差異,很多人不太喜歡,所以這就直接導致了這兩類植物只能在一些偏僻地區種植,很難推廣開來。
尤其是土豆,原本是完全可以在九邊地區推廣開來發揮其產量高耐旱耐寒的優勢,但是卻遲遲沒有真正進入像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北直這些最適應種植的地區。
要解決北方地區尤其是九邊的軍糧供應問題,開中法現已經陷入了困境,而且說實話在九邊地區採取商屯的做法的確成本較高,麥類畝產量實在太低,與土豆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而之所以沒能普及到北方地區,除了官府沒有足夠重視之外,在馮紫英看來很大程度還是因為思維慣性和人們的口味適應問題。
不過在馮紫英看來,這一切都要讓位於生存,當北方遭遇大旱易子而食的時候,當老百姓都只能吃觀音土飽腹時,當官府無糧賑濟可能引發民亂的時候,你還在乎土豆還是米麥?答案不問可知。
不過徐光啟在這本《北耕錄》中沒有提及玉米的種植,這也讓馮紫英有些驚訝。
據他所知玉米在上林御苑裡就有種植,在京師城周圍也有種植,甚至玉米麵也成為了一種時尚食物,但是若要論普及,則遠遠說不上。
這讓馮紫英也不明白這個也應該是和土豆一樣具備解決前世中明末饑民飽腹問題的作物,怎麼就不太受待見了。
這個原因他還得要仔細瞭解一下,看究竟是作物種子自身原因還沒能適應中國這片土地,還是因為飲食習慣還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