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6章 庚字卷 山雨欲來,數風流人物,瑞根,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能採取隱忍和暗中削減的辦法,這還要靠文官群體的配合支援才能做到。
如果說沒有義忠親王或者元熙帝在,哪怕是他們兩人只有一個人在,那麼永隆帝都能有條不紊的做到削枝剔葉,逐漸剔除那些與父皇和義忠親王關係密切或者不可靠的武勛,進而將這個群體逐漸納入自己手中,但是元熙帝和義忠親王同時存在就讓他無法如願實現這個意圖了,而且還會隨著時間推移讓風險更大,所以他就只能藉助這樣一個機會來暴力破局。
可以說這也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
「相公,京中武勛家族何止數百?便是頗有頭臉的武勛怕也有數十上百吧?他們子弟科不僅僅只是集中於京營,除了九邊因為戰事頻繁而逐漸淡出,便是在內地和沿海以及江南等地的衛所,武勛子弟依然是佔據主導地位啊。」沈宜修有些擔心地道:「高祖皇帝起家於江南,帶了一大批顯赫武勛貴族進京,但是江南仍然是武勛雲集之地,便是妾身的老家蘇州,武勛家族起碼也有一二十家,要說相公的家族也是源於蘇州吧?」
馮紫英訝然,他沒想到沈宜修也能想得這麼遠,挑了挑眉,「宛君想說什麼?」
「妾身愚見,這等時候實際上是不宜過於逼迫武勛群體的,妾身以為朝廷為了這一百多萬兩銀子而將整個武勛群體置於一種受羞辱和出賣的境地,必有後患。」沈宜修猶豫了一下才道:「道理相公肯定明白。」
馮紫英心中一凜,「宛君,馮家也是武勛一員,……」
「不,相公,你和公公都不應該算進去了,妾身感覺得到其實相公基本上是以文臣自居,而公公則是遠戍邊地,基本上沒有參與到這些事務中來,可京中武勛們遭遇此難,他們會怎麼想?」
雖然不認為武勛能在這個時候有什麼興風作浪的本事,但馮紫英還是問道:「宛君是擔心京中會有什麼異變?」
「京中恐怕不會,前期妾身看那《今日新聞》幾乎每期都有評價三屯營一戰的,寫的很詳細清楚,武勛也好,京中士民也好,京營的低劣表現印象都深入人心,很難得到士人民眾的支援理解。」沈宜修搖頭,「但是《今日新聞》卻只能限於京畿,主要還是京城,但是京師武勛祖籍大多是來自南直隸和浙江,其中尤以金陵、蘇州、揚州、杭州、廬州、安慶等地為多,像賈史王薛不就是金陵世家麼?四王八公十二侯中的牛家、柳家、陳家就是來自揚州,四王都是來自蘇州,像和相公交好的韓家來自杭州,……」
馮紫英大吃一驚,這些武勛望族的祖籍他當然是清楚的,作為武勛中的一員,他很清楚張士誠起家於泰州,但真正站穩腳跟還是在蘇州,後來張士誠雖然被朱元璋擊敗,但是張氏後裔基本上就藏身於蘇州,所以所以最終大周北伐與前明爭奪天下,還是倚仗的蘇州、揚州、金陵、杭州等南直和浙江的鄉黨們,而有從龍之功的武勛也大多是來自這些地區,包括那個時候還是微末的馮家也是如此。
但這些情形沈宜修也知道就讓他頗為好奇了,雖然沈家也是蘇州望族,但是沈家卻是一直是士林中人,和武勛家族是格格不入的,這四王八公十二侯的來歷,沈宜修也瞭解得如此之深,不能不讓馮紫英有些意外。
「宛君,可是岳丈有信給你?」馮紫英略作思索問道。
「君庸去了一趟山東看望父親母親,父親也讓他帶了一封信回來給我,也提及了蘇州那邊老家情況,……」沈宜修臉上露出一抹憂色,「老家那邊給父親去信稱江南今年一直動盪不安,除了倭寇襲擾外,流言紛起,據說朝廷有意增加南直和浙江賦稅,另外也要對海貿特許金提價,市舶司那邊據說也要分南北不同稅率,據說山東這邊市舶司海稅稅率比江南要低三分之二,遼東那邊如果開埠甚至要市舶司免稅,不知可有此事?」
馮紫英大驚,雖然他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