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38章 癸字卷 微言大義,賢妻良伴,數風流人物,瑞根,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柳湘蓮說得沒錯,朝廷的風向的確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對南京那邊的態度越發曖昧。
尤其是眼見得談判似乎進入了正軌,避免戰事擴大,保證江南免遭戰火荼毒,似乎成了心照不宣的一致觀點。
讓馮紫英感到煩躁的是,這和南京談判的進展快慢,還要取決於對整個京中軍權整肅的節奏快慢。
也就是說,只有當朝廷覺得已經對京營和上三親軍取得了絕對控制權,而且還從制度上確立了由內閣和兵部來決定京營和上三親軍武將軍官的人事任免這一制度,恐怕和南京方面才能達成最後妥協。
當然,和南京方面談判並不完全取決於對京中軍權的控制,這只是一方面,還有其他諸多條件需要達成一致,但馮紫英覺得可能無論是內閣還是義忠親王那邊都已經做好了妥協的準備。
一旦和義忠親王那邊達成一致,義忠親王要入繼大統,那大赦必不可少,而且針對的物件肯定就是會包括在南北之戰中的這些武勛貴族們,但朝廷內閣難道會這樣毫無反抗地放任這些險些就要把他們掀翻在地的江南士人和武勛貴族為所欲為?
這裡邊肯定還有許多要博弈,要妥協,要捨棄,兩邊都一樣,而誰更弱勢,妥協的力度就會更大。
也許該讓老爹那邊再掀起一波攻勢了,至少可以為西北軍贏得一個好名頭,哪怕西北軍可能面臨被肢解,但起碼可以獲得一個更好的去處。
還有就是陳繼先了,馮紫英始終覺得這廝肯定有什麼圖謀,而且肯定會在朝廷和南京談判結束之前就有所動作,但他現在還看不準。
其實也不怪馮紫英,這大周軍隊體系中權力分配和博弈實在太複雜,很多時候沒有定製,以文馭武是個大框架的指導意見,但是在具體運作中,會因為文臣、武將的威信,一支軍隊的歷史和戰鬥意志,地方周邊形勢,後期保障來源等諸多因素而不一而終,所以陳繼先這支淮揚軍還真的算是異類。
陳繼先的淮揚軍基本部是來源於京營五軍營,而且基本上沒有變化過,而五軍營一直是京營中戰鬥力最強的,在內喀爾喀人和科爾沁人入侵永平府時,京營出京打仗,陳繼先也沒有把自己基本部一兵一卒派出去,而全是派的雜部,所以這也是三屯營一戰大敗的主因。
從五軍營到淮揚鎮,陳繼先把五軍營幾乎搬空,淮揚鎮也是在這五軍營主力基礎上組建起來的,尤其是吸納了徐州衛軍,其戰鬥力現在不太好估計,但馮紫英判斷應該不至於太差,畢竟這是陳繼先賴以保命生存的根本。
馮紫英懷疑陳繼先可能要搞出什麼大事兒來,或許還和自己老爹有些瓜葛,比如突然南下佔領南京?
但這麼做他想得到什麼?
朝廷「永不削藩」讓他一直駐紮揚州或者江南的承諾?這可能麼?有用麼?
或者拖上老爹的西北軍一道,加上牛繼宗的宣府軍和孫紹祖的大同軍就能有更強的說服力?
否則就要把整個江南徹底打爛,擄掠洗劫一空?以此威脅朝廷?
現在還真不好說。
朝廷有多大的決心和魄力,來承受這種劫難損失?
義忠親王現在對陳繼先乃至牛繼宗、孫紹祖和王子騰他們究竟還有多大的控制力?
特別是在得知義忠親王要和朝廷妥協以便入繼大統,會不會出賣他們這些之前替他賣命的武勛,出賣多少,都還是一個未知數,恐怕連義忠親王自己都說不清。
馮紫英意識到自己仍然還沒有能進入到朝廷最核心層次的痛苦,像朝廷和南京的談判具體談到了哪些關鍵條件,自己一無所知,便是張懷昌大概也只是隱約知曉一些,具體未必清楚。
齊師也沒有告訴自己,很顯然內閣是有約定的,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不對外洩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