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68章 癸字卷 艱難博弈,人心惟危,數風流人物,瑞根,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剝奪永隆帝子孫的繼統權,這無疑會讓天下士人質疑當今諸公的節操,便是朝中士人內部也絕難透過。
這應該是分歧最大也是雙方都難以退讓的難題。
「所以我們最終得出的結果是,義忠親王登基為帝,其世子為太子,但是當今聖上諸子亦保留繼統權,也就是說,日後萬統帝一旦駕崩,若無其他意外,太子當然繼位,但如果有意外,當今皇帝諸子亦有入繼大統之資格,具體如何來確定,當由朝廷來決定。」
李三才的這番話引來殿中眾人的竊竊私語,很顯然這個議定的方略太過模糊。
比如這個所謂意外,是指什麼?
身故當然是意外,病重不能視事也是意外,那其言行乖張,不符身份,是否算是意外?
再進一步,如果太子的表現不能贏得內閣中多數人認可,認為其難以勝任皇帝之位,那算不算意外?
如果在這一點上紛爭不下,只怕最後還得要付諸於雙方的實力對決,而這個實力可以是多方面構成的,軍事力量首當其衝,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之前朝廷一定要將京中諸軍和宮禁軍權牢牢掌握在內閣和兵部手中的原因。
如果算的話,那麼永隆一脈亦有入繼大統資格,那又該如何來確定,是內閣諸公,還是朝中重臣來決定?何種方式產生?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亟待解釋,但很顯然在這個問題上,不僅僅是朝廷和南京方面的爭執,同樣朝廷內部一樣也有分歧。
「道甫兄,就這?難道就沒有一些更詳細的解釋麼?」高攀龍也有些不滿意,「意外如何判定,如果重新確定太子,朝廷怎麼來確定,什麼方式?南京方面既然也認可,我覺得我們這邊是否給了他們某些承諾,要不就是一些誤解?」
李三才也知道這個問題可能最棘手,在談判時,雙方也是撕扯最長時間,即便是到現在,準確的說也沒有達成一個雙方都完全認可的規則,或者說更多的是各自理解表述。
「我們是這麼看待的,太子如果沒有特別的意外,肯定有優先繼位權,這並非兒戲,但太子是否合適,朝廷有自己的看法,這個朝廷是指閣臣和重臣,如果超過五名閣臣都認為太子不再合適,且重臣中有八成也贊同閣臣意見,那麼朝廷有權撤換,……」
八成?所有人都默默計算起來,二十九名重臣,七成就意味著是要有二十三名重臣外加五名閣臣都認為太子不再合適,便可以易儲。
湯謬二人不計,如果未來萬統帝能拉攏到其中一名閣臣反對,那就太子之位無虞,同樣即便是拉不到閣臣支援,重臣中如果能獲得七人支援,也可以否決易儲。
如果說閣臣不好拉攏,那麼七人重臣就相對容易了。
現有的二十多位閣臣中,分屬南北和湖廣西南嶺南,但其中未必都是贊同一定要易儲的,許多人對是否易儲並不太關心,只要能確保士林文臣的主導權,那麼易儲不易儲影響不大,甚至還覺得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在一些人看來,只要我們有了這個姿態,認可永隆一脈也有繼統權,那就算是盡到責任義務了,但這卻和真正做出決策的內閣幾位想法不太一樣,畢竟做出這個決策的是他們幾個,天下士人們都會把責任記在他們頭上,他們更擔心自己的名聲受損,甚至被記入史冊中。
所以他們內心還是更希望在義忠親王,也就是萬統帝之後,皇位重新回到永隆帝一脈上,這樣他們對天下士人也就能有一個交待了,也不必擔心日後史書上給自己幾人記上一筆。
義忠親王同樣也是覺察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肯在這上邊做讓步。
但現在擺在這裡,逼得雙方要達成一致,就必須都要讓步妥協,所以才會得出這樣一個含糊其辭的說辭,至於真實意思,那就只有雙方各表,到最後各憑實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