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7章 (1),漢鼎,南海十四郎,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省六部高官是正二品、正三品,位高權重,但是不一定跟在皇帝的身邊。

這一點,類似明朝的大學士設定。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文獻通考.職官四》說:“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其後,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且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於後,“分曹以主眾務。”至此,政事堂已從“議事”之所變成宰相的辦事機關了。

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長官兼職的(因三省長官尚有本省常務),他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就回本省辦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辦公機關。玄宗開元以後,宰相數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楊國忠雖身兼四十餘職,但也以相職為主),於是就有必要設立一個固定的宰相辦事機關,並列五房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軍國大事經政事堂會議商定,奏請皇帝最後裁決;機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議論,他官不得預聞。在政事堂(或中書門下)議事的幾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唐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他們之所以能專權用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竊居了“執政事筆”的職位。安史之亂後,肅宗鑑於相權集中而造成個人專斷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

宰相十天一秉筆的制度,到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輪流秉筆,其用意顯然是在於防止宰相專權,但德宗以後,這個制度並沒有沿續下去,如穆宗、敬宗時的李逢吉,武宗時的李德裕都是獨秉國政的。宰相權力的大小,都是取決於皇帝(還有中晚唐時期的宦官)的態度的。

新帝國的三省六部制,總的來說,並沒有做出太大的變化。

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宰相的設定,打破了之前宰相兼任實職的慣例,這對於約束三省六部高官的權力,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新帝國的監察機關,基本上還是沿用唐朝監察制度。

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一員,從三品;御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會昌二年(842),御史大夫升正三品,御史中丞正四品下,但是唐懿宗繼位後,又恢復原狀。御史臺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謀逆、造反、貪汙、**、賄賂等行為。

由於御史臺具有相當的權力,相當於整個帝國的監察機關,位置關鍵。劉鼎一度考慮,是否將崔碣和王承顏分開,一人擔任門下侍中,一人擔任御史臺大夫,同時將御史臺大夫的品級,提升到正三品,和各部尚書相同,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監察作用。

御史臺下屬三院:

臺院:侍御史四人,從六品下。令史、書令史、亭長、掌田為流外官。

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從七品上。

察院:監察御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縣,秩正八品上。

又有左肅政臺和右肅政臺。

左肅政臺的主要工作,是監察文武百官。

右肅政臺的主要工作,是監察地方官員。

新帝國的事務機關,主要有九寺、五監。

九寺:長官為卿。太常卿正三品,其餘從三品;副長官為少卿,太常少卿正四品上,其餘少卿從四品上。寺下設署,分上中下三級,上署令從七品下,丞從八品下;中署令正八品上,丞正九品上;下署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

太常寺:設太常博士四人,從七品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