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聖人小課堂
喲吼吼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63章 聖人小課堂,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喲吼吼吼,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京城,文華殿。
幾個內閣大臣眼巴巴的提交鹽政改革規劃報告。
朱祁鈺仔細看了看。
官營、私營、官私結合。
不得不說,一個個都是人才,對於壓低穩定鹽價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現在的于謙等人,就跟等待老師批改作業的學生一樣,有些忐忑。
許久之後,朱祁鈺才放下最後一張紙,笑道:“都很好,很不錯。”
聞言,眾人沒有露出喜色,而是面帶疑惑。
很明顯,聖人的回答是矛盾的。
“不過,你們都忽略了根本。”
朱祁鈺拍了拍厚厚的報告書,搖頭道:“對於灶戶而言,官府收正鹽,每引重四百斤,官給工本米一石,餘鹽送場司,二百斤為一引,給米一石,這個問題,諸卿可考慮過?”
頓時,幾人相互對視,皺眉沉思。
最快反應的是陳循,道:“如此來,米價便與鹽價掛鉤,中間浮動盈虧便導致鹽價更加不穩。”
朱祁鈺挑了挑眉,點了點頭,道:“以往收田賦時米、麥每石摺合銅錢兩千五百文,但這是稅價,而不是售價,民間拋開天災人禍,多是一石米,一兩銀,換而言之,四百斤的鹽才一兩,兩文半銅錢便是一斤鹽,而民間要買一斤鹽,要花三錢銀,也就是三百銅錢。”
頓了一下,朱祁鈺站起來,走到陳循面前,問道:“陳卿,你知道送多少糧食可換一小引?”
所謂小引,可以稱作鹽引的基礎單位,便是兩百斤鹽。
在朱祁鈺的仔細換算下,所有人都震驚了。
陳循磕磕絆絆,道:“根據里程遠近,一至五石糧,可換一小引。”
“之前朕便跟你們說過,鹽引或許之前適合大明,但是,世上無長久之法,一旦天下承平,那麼鹽引便是暴利,若天下不平,那麼無戰事之地,鹽引依舊暴利。”
一斤鹽,兩文錢,轉手一賣三百文,而付出的就是送兩石糧食去邊鎮。
從本質上,這樣的方法就是財政制度低下所導致,當然,也是因為大明缺銀缺銅,缺少一種有效貨幣,不得已,才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去實施。
制定這項政策的人,想法其實很簡單,朝廷用一石米去買下灶戶的四百斤鹽,然後兩石米賣給商賈。
怎麼看,都是朝廷賺了。
這是在洪武時期給予灶戶的價格,可偏偏,朱元璋搞出了寶鈔。
兼支錢鈔,以米價為準。
一開始,還好好的,但是耐不住人家寶鈔隨便印。
隨著寶鈔的貶值,灶戶的收入開始縮水,同時,私鹽也漸漸興起。
到了朱祁鎮,其實已經積重難返了。
此時的灶戶,還能掙扎,但是正統初年的內閣,也就是三楊,為了解決這事,便下放規定。
兩浙兩淮貧難灶丁除原額鹽課照舊收納,其有餘鹽者不許私賣,俱收貯本場,運司造冊,發附近州縣,每一小引官給米麥二斗。
給貧難灶丁兩鬥米,那是老爺心善。
但是,鹽政崩潰可不是區區二斗米就可以救回來的。
正統十三年,兩淮巡鹽御史蔣誠奏請,餘鹽的官收價格恢復到洪武時的每引米一石。
可這時的朝廷乃至整個官場,早就烏煙瘴氣,一紙空話,鹽官選擇性執法,強令徵收灶丁餘鹽,連米麥都不給灶丁了。
至此,鹽政完全崩壞。
正是因為如此,朱祁鈺必須要擁有一種貨幣,而銀幣的出現,直接給了渤海沿海的灶丁們活下去的希望。
甚至都不需要他再去提高福利。
想清楚這些,陳循也豁然開朗了。
“原來如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