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吼吼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4章 惡果,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喲吼吼吼,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政策,隨便能從大地主手裡拿到許多土地,特別是江南地區。

但是,地主擁有雄厚的財力,乘機多犁多佔,以至於太祖又頒佈耕者驗其丁力,計畝給之,將豪紳地主給打了回去。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沒想過自己賞賜勳臣公侯的莊田,多者百頃,親王莊田千頃。

到了太宗永樂,宗室沒有了軍事上進取的機會,轉頭便看向了肥沃的土地。

透過奏討與他人投獻的方式,可以合法獲得大量土地。

其中,這投獻便是兼併的主要方式了。

奏討的話,皇帝還可能不答應,但是他人投獻,地主豪強透過言語威脅、放貸,或其他暴力方式,讓農戶“投獻土地”。

廠衛被賦予的任務,除了監視其他三部,就是實地考察。

此時的魚鱗冊其實也只能用作參考,和黃冊一樣。

之前所說,永樂初年軍屯約有六千多萬畝,到永樂十年,僅有不到三千萬畝。

這其中,也有魚鱗冊失真的關係。

最直觀的,應該是洪武二十六年,田畝在冊數八億多畝,到正德元年,在冊只剩四億多,三十三年,少了一半。

而且黃冊也沒好到哪裡去,人口從六千萬多降到了五千萬多。

光從資料對比,就不難發現,一千萬人,四億畝土地。

稍微算一下人均最高峰人均十三畝田地,但是那消失的一千萬人,人均佔地四十畝。

到了正德年,實施給官員免田政策,激發土地兼併的積極性之後,魚鱗冊就再沒突破五億畝以上,而大明二百七十六年,人口也沒有多大的增長。

這也是因為耕者驗其丁力,就是人頭稅,家裡的人丁越多,稅收越重。

再加上剝削,兩者結合,自然不會有什麼真實資料。

唐六順對比著,隨後眉頭深皺,他是接受過大院教育的,簡單的算學都會。

這洛陽縣的田地,伊王三千頃,這還僅僅是洛陽縣。

這已經不是數學不數學的問題了。

“伊王為何有如此多土地!”

唐六順直接問於淵這個洛陽縣知縣。

親王千頃田,這是固定的,不可能超過太多。

“洪熙元年趙王奏請田地八十頃,自此之後,各地藩王效仿,奏請皆準,便如大人所見,再加上投獻,伊王確實有此莊田,合理,合法。”

於淵咧嘴露出笑容,看向唐六順,目光中似乎含著期待。

自從太祖建藩,文臣便多有微詞。

而仁宗開了奏請的先河,其他藩王便有模有樣。

所幸的是,現在還不多,但長此以往,不敢想象往後的場景。

永樂朱棣私建莊田為王莊以養兵的惡果開始顯現。

從永樂王莊到洪熙宮莊,若是朱祁鎮沒死的話,後面就會出現皇莊,其後莊田遍郡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