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0章 乙字卷 朝露待日晞 不甘寂寞,數風流人物,瑞根,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們可以好好商量一下,至於後續,先做出來前半段,自然有商榷餘地。”官應震微微點頭。
東園也分為兩塊,甲舍和乙舍。
甲舍一般是參加過鄉試未過的學子,如果拿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復讀生。
他們年齡一般都在十四歲以上,大多在十六歲左右,畢竟第一次參加秋闈的年齡不一,但也基本上都在十四歲以上,一次未過便須再等三年,那麼基本上都是十六七歲的青年了。
而未過而敢來青檀書院的,本身都是得到了本省本府計程車林大儒大賢們的推薦,也都是有相當自信的,他們缺的其實就是一箇中舉的機會而已。
乙舍就是從未參加過鄉試的,現代話說就是應屆生,年齡一般在十六歲以下,以十三四歲居多。
這些學生大多在本地就以早慧、靈秀且讀書有悟性著稱,所以才能在中了秀才之後便獲得推薦來青檀書院。
像陳奇瑜、傅宗龍這些都屬於此類,他們更具自信,認為自己可以在鄉試甚至會試中一舉而過。
當然現實是殘酷的,人人都自信能過,始終會有相當大一個群體會被淘汰下來,哪怕青檀書院排名順天府四大書院之一。
畢竟鄉試會試都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之每年中式名額有限,各地都有優秀人才,而且像金陵的各家書院一樣實力雄厚,所以每一次鄉試和會試都是龍爭虎鬥,激烈無比。
從本質上來說,甲舍和乙舍就只有年齡上的差距,都是秀才,並無其他區別,不過馮紫英一來卻的確有些獨特。
他是國子監來的,甚至連秀才都未曾取得,但如果一定要按標準來算,國子監監生幾乎是和舉人同等了。
因為按照朝廷律例,國子監監生和舉人一樣,其實都已經具備做官資格,只不過在為官職位上略微有所區別。
當然馮紫英自然不會去盤算這個,他也沒有資格去計算這個。
既然是奔著日後鄉試會試去的,他主要目的還是來讀書,另外也就是要藉助青檀書院這個平臺來為自己日後踏入大周政壇之後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基本盤和人脈關係網。
來之前馮紫英就認真瞭解過近三科青檀書院的鄉試和會試成績,也就是中式情況。
元熙三十八年青檀書院參加鄉試學子七十六人,考中舉人二十八人,其中在順天府參考者十九人,考中八人,這個比例已經相當高了。
因為永隆元年也就是元熙四十一年,新皇登基恩正併科,元熙四十一年青檀書院參加秋闈鄉試學子七十九人,考中舉人三十八人,其中順天府參考者二十一人,考中十一人,這個情況較為特殊,恩正併科名額較多,所以中式比例更高。
再往前一屆的元熙三十五年情況也大體與元熙三十八年相似。
永隆二年也就是今年春闈大比,青檀書院參考學子十九人,考中進士七人,這個比例更是驚人,幾乎達到了一小半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幾大書院。
像通惠書院參考春闈者多達九十八人,但是考中者不過區區十人,崇正書院參考者也達到了七十八人,但考中進士的不過六人。
當然這些參考者很多都是回各省去參考,但是他們在青檀書院的這段學習歷史,還是很是為青檀書院添了彩。
正是因為如此高的中式比例,才使得南北學子趨之若鶩,即便是通惠書院和崇正書院,其中式比例也遠超於各省官辦府學和書院,所以才會吸引到更多的學子不遠千里來讀書。
這也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有才華而刻苦努力的學子越是渴望來這些著名書院讀書,而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匯聚在這些書院裡讀書,營造出的氣氛也越來越好,使得書院教學水準越來越高,中式率自然也越來越高。
老瑞很努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