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解縉的介紹信
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6章 解縉的介紹信,我給爺爺哭墳,朱元璋你激動啥?,西湖遇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為讚賞,而朱雄英也對這位年輕知縣的才華感到欽佩,同時,也藉由解縉這個比普通百姓更高的視角,對於大明社會的現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法師是江南吳地之人,不知不遠萬里來此,所為何事?”解縉忽然問道。
朱雄英沉吟片刻:“我本是行腳僧,四處雲遊,並無固定去處。但既然來到藍田,便想多留幾日,看看這裡的風土人情,再往西安城去。”
“那甚好。”
解縉眼前一亮,似是想起了什麼,拍手道:“若是法師欲往西安城去,解某倒是可以介紹一樁差事。”
解縉沒有擺官架子自稱本官,而是以友人相交自稱解某,但這反而引起了朱雄英的疑慮。
差事?不會是什麼跑腿送信之類的活吧?其實若是如此倒還好,就怕有更麻煩的事情。
他顯然想岔了,解縉隨後把事情道來:“秦王正妃有疾,藥石難醫,秦王如今尚在京師,但王府已出重金延聘僧道巫尼為王妃祈福,若是法師有興趣,解某可修書一封以作介紹。”
解縉接著解釋道:“布政使司給每個州縣都派了文書。”
雖然解縉話沒說全,但朱雄英心中已經瞭然,原則上講藩王不得干涉民政,但亂七八糟的事情讓地方協助卻總是免不了的,地方也不可能不辦,而這件事顯然就是西安府裡攤派的任務了,派去的人大機率不會被選上,但每個州或者縣總得派個人去湊數。
秦王朱樉去年因過失被回京城,名義上擔任宗人令,實則令其閉門思過,因此如今偌大的秦王府是沒有主人的,而秦王正妃觀音奴反而不當家,當家的是受到朱樉寵愛的側妃鄧氏,即開國名將已故寧河王鄧愈之女。
所以觀音奴有疾,也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什麼宮鬥之類的因素存在,似乎貿然捲入並不妥當。
——但解縉的親筆信對於朱雄英來說,反倒是目前很需要的東西。
因為在這個時代,證明一個人的身份是非常麻煩的,同樣,查證一個人的身份也很麻煩,所以朱雄英偽造的度牒,只要不去京城的大天界寺僧錄司裡查檔案,在外面很難被識破,但是這不意味著沒有被識破的風險,畢竟他在這個時代是沒有跟腳的。
而且,眼下是洪武二十三年如果歷史線沒變化的話,再過兩年,到洪武二十五年度牒新規定出臺以後,這張偽造的度牒就不能用了.洪武二十五年大明朝廷會敕頒《周知板冊》,這是全國僧人名冊,上面有天下僧人的年甲姓名字,度僧的年月及度牒號碼,然後公佈於全國各寺院,若有遊方僧人來掛單,要詢問對方來自哪裡、在哪剃度、法號為何,再核對僧籍冊,符合了才能掛單;若冊內無名或年貌不同,就要報官處理。
趁著制度空隙他偽造的度牒還能用,而再往後就會有極大機率被識破,再加上朱雄英的目的地就是前往京城,所以他這個遊方僧的身份必須要更換,而最好的辦法就是登記戶籍落戶。
大明在洪武開國之初人口登記採用的是寧國府知府陳灌發明的“戶貼制”,戶帖上登載了包括姓名、年齡、籍貫、應當差人數、男子成丁數、房屋田地牲畜數等。後來則是演變成了“黃冊制”,黃冊上除了戶貼的那些資訊以外,還加入了根據從事職業劃定的戶籍,主要分成民、軍、匠等類。
大明不限制因為戰亂等因素躲藏在山中的隱戶出來登記戶籍,也不限制僧人的還俗,反而對於這些增加勞動人口的行為非常鼓勵,因為勞動人口在明初是極為稀缺的資源但問題在於落戶往往需要對應的土地以及擔保人,所以如果能夠得到知縣這個級別官員的親筆介紹信,是可以作為間接證明材料拿去落戶用的。
既然自己肯定沒什麼損失,又是順路之事,朱雄英點了點頭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很快,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