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一浪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章 香港電影,華娛1994,江城一浪子,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東方不亮西方亮,內地不行,那就去香江,現在去香江還能抓住港片巔峰的尾巴。
香港電影一般分為六個階段:初創時期、延續時期、黃金時期、過渡轉型時期、繁榮時期、衰落時期。
初創時期(1897-1945)
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之父”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標誌著無聲電影的誕生,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的誕生。
1927年10月6日,美國人艾倫·克羅斯蘭執導的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在美國上映,標誌著有聲電影的誕生。
1895年法國人路易.盧米埃爾在法國巴黎公映了《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被世界上公認為“電影時代的開始”。
1896年,《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電影傳入香港,香港人民才第一次真正接觸電影。
1909年《偷燒鴨》上映,導演梁少坡是香港第一位電影導演,也是第一位男主角。雖然在香港攝製,但並非是香港電影公司的作品。
1913年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出產,催生了香港電影事業,編導黎民偉被譽為香港電影之父,這部電影的出現,象徵香港電影史啟蒙期的終結,萌芽正式開始。
1924年開始,香港電影事業漸漸成長,但當時的電影院主要放映西片和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電影。
1935年,香港正式步入有聲時代,以教育片為主流,直到1937年受抗日熱潮的影響,香港生產了很多愛國電影,包括《生命線》,當時香港政府怕得罪日本帝國主義,因此也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被禁映的電影。
從1935年的32部到1937年的85部,增幅超過一倍。
1941年日本入侵香港,香港電影被迫停產。
延續時期(1946-195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二戰結束。
香港電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復興,而在1949年以後漸趨蓬勃。不無原因,1949年後大批中國內地的電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經濟理由紛紛南下,在香港設電影廠,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攝電影,使香港成為南中國唯一的也是最大的電影中心。
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中期,新加坡、馬來西亞電影勢力過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歐電影文化所帶來的衝擊,遂令香港電影邁向成熟的雛形。
黃金時期(1956-1966)
從1956年開始,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期,每年至少都有200部電影問世。
這期間不得不提到兩家公司,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
五十年代中期國際發行公司”與邵氏父子改組,分別成為電影懋業公司和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和電懋資本雄厚,野心勃勃,改組後銳意在香港電影業大展拳腳。它們不但全力推動國語片,還建立完善的發行網來開拓海市場。
1957年邵一夫掌舵邵氏,製作大量高質電影,首部成功的作品是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不了情》,達到前所未有的以十萬為單位的票房成績。
邵氏電影製作豪華瑰麗,粵語片中的爛衫戲可謂相形見絀,加上製作重質不重量,鮮有七日鮮的電影出現。
但這個時期香港電影主要以粵劇片為主,舞臺式的粵劇片基本上製作費不高,電影技巧也不特別考究,因為大部分都沿用粵劇舞臺上的大老倌演出,只唱主要情節,其餘的排場做手都不嚴格。
因此,這類戲曲大多被揶揄為“五日鮮”、“七日鮮”。當然其中也不乏製作認真,至今仍為人津津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