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益無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5章 藥到病除,三國之召喚梁山好漢,無益無益,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益州,成都。張富的病情又加重了些許,這病反覆無常,前段時間就以為要好了,沒想到還能再加重,此時張富躺在床上,連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黃權大人有書信八百里加急送來了。”吳覓接過書信,來到張富床前,美目裡皆是擔憂。張富問道:“黃權說了什麼,來我看看。”掙扎著就要起來。吳覓將張富按在床上,有些生氣:“這個時候了,你還要忙碌什麼,先好好休息吧,等你好了再看吧。”張富有些哭笑不得:“要不你給我念吧,說不定是黃權找到什麼神醫呢。”
吳覓聽到這話,只能嘆了口氣,開啟書信給張富唸到:“臣在南陽尋得一神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縣人,自幼拜師名醫張張伯祖,習得一身精湛醫術,許多疑難雜症,在他這裡都是藥到病除,可謂神醫是也!近年來南陽瘟疫橫行,張神醫自行解囊為所有染得瘟疫之人看病治療,醫者仁心,可見一斑……臣以讓戴宗揹負神醫前往成都,不日之內定能達到成都,為公子治疾……”吳覓只念了一些,便高興地說道:“太好了!黃大人真找到一位神醫啊,而且不日之內便可到達成都!”
張富聽見了張仲景三個字,後面的都沒有再聽下去,作為後世的北方人,對醫聖張仲景可謂是在熟悉不過了,還有幸去拜會過醫聖廟。許多地方冬至都有吃餃子的習俗,就是由張仲景的故事衍生而來的。
張仲景作為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被尊稱為醫聖。在他年少時,朝政不安,人心渙散。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諸侯自顧不暇,為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在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後來學有所成,成為南陽郡聞名的神醫!
張仲景從小出生在南陽,本來張仲景的家族在當地也算是知名大族,人口多達二百餘人。但短短十年間,被瘟疫帶走了三分之二,偌大的家族眨眼間只剩下幾十口人。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內心十分悲憤。他痛恨統治者的腐敗,將百姓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一定要治服傷寒症這個瘟神。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他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被人傳頌上千年:“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可謂是難得一見的好官吏,好醫生。
不過這個時候的張仲景還只是一代名醫,離他舉孝廉前往長沙擔任太守還有幾年,《傷寒雜病論》更是還沒有成書呢。張富聽聞到張仲景在南陽以自己的錢財為感染瘟疫者治病,也是不由得佩服至極,而在他腦子裡,又萌生出了一個想法……
幾日後,戴宗揹負著張仲景一路翻山越嶺,終於趕到了成都。戴宗還好,畢竟經常走呢,也習慣了。可憐這張仲景本就不是多麼結實地體格,再加上這一路的顛簸風餐露宿,到達成都時,臉色極為難看,從戴宗背上下來時就站不穩,快要摔倒了般。為了表示敬意,吳覓親自來到了城門口迎接張仲景。
“小的見過公子夫人,這位便是張仲景張神醫!”戴宗揹負著一人施展神行,也是累的夠嗆,見到吳覓親來城門,也連忙行禮倒。張仲景聽到了戴宗對這位女子的稱呼,不由得心裡一驚,沒想到張富夫人,鎮南將軍吳懿之妹竟然親自來迎接自己,不由感到惶恐:“草民見過公子夫人!”見到張仲景這般慘狀,吳覓縱使心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