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益無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4章 第二屆科舉,三國之召喚梁山好漢,無益無益,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平三年九月初,在蜀國太子張富率軍在涼州大獲全勝,班師回朝(長安)之時,遠在西蜀的都城成都也迎來了兩年一次的大事件——科舉考試!
科舉這個提議是張富最早在兩年前提出來的,就是將之前沒有建國時頒佈的求賢令,給最佳化進階了一番。變成出題考試,透過筆試的,進入面試,再由官吏或者皇帝親自面試,挑選出合格者就可以榜上有名咯。這也和後世的科舉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這樣。
兩年前,第一屆科舉舉辦之時,雖然時間緊張,但在兩大人才范仲淹,張居正的主持下,也算是有條不紊的正常進行下去了,並且在同年六月成功進行了第一次科舉考試。
當然,由於時間緊迫,加上對外宣傳較少,這個科舉制度對於很多人來說還不知道是什麼。所以,第一次科舉犒賞參加的人大都是益州本地之人,還有就是張富召喚出來的人才。
最終,以狀元秦宓、榜眼王安石、探花魏徵三人以及後面諸多人才金榜題名而告一段落。而且第一屆科舉,賞賜也是非常大的,最前面的仨人直接入朝為中央大官,有的都已經做到了九部侍郎,這可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步登天,平步青雲了!
除了他們仨大佬之外,其餘上榜的共計三十多人,也全都有官做。時任吏部尚書的范仲淹根據他們每個人的能力,安排到了不同的地方做地方官員。雖然是地方官,但這對於普通家世的人來說就已經是非常難得了!
反正就一句話概括科舉制度,是隸屬於皇帝直接選拔人才的途徑,這個制度不會管你的家世、父輩是如何顯赫,它只看你本人的才華和能力!當然,只要能透過科舉考試,就一定會有官做。
也正是因為第一次取得的成功,導致後面更多小型世族子弟,變得更期待這次考試了。(至於為什麼不是平民更期待了,後續會詳細講到。)因為這是他們可以一步登天的唯一辦法!他們家族的實力可以讓他們一輩子衣食無憂,但是想再進一步,可就難了!
而後蜀國為了吸引更多的非益州人才,便決定將科舉制的時間延長至兩年舉辦一次——這個也是沒辦法的辦法了,這個世界上哪來那麼多人才呢?若不這樣,有些科舉小年,都會出現一個瘸子裡挑將軍的場面,對於蜀國整體來說並不划算。
本次科舉考試就是等待了兩年,這兩年間,蜀國的疆域可是一直在擴張。別的不說,張富拿下了荊州最繁華的地區,這塊區域可是一個寶貝啊!荊州在很多年前,時任荊州牧的劉表就在荊州大肆興建學堂,也算是教育行業的雛形,有學識之士非常之多。
再加上張富在荊州的兩年,也結識了黃承彥、龐德公等名士,他們麾下可是有不少有才學的後輩呢,在他們的引薦下應該會來參加考試。所以,整體上看下來,這次的人才質量應該要比第一次要高上不少
於是乎,時間就來到了天平三年的九月,第二次科舉在成都如期舉辦,這次張居正因為有重大公務在身,他還在荊州沒有回來,所以也就不能主持這次科舉。
然後呢,吏部尚書作為任命官吏的直接關聯部門,范仲淹是肯定要到場的。范仲淹可是張富親自指定,必須主持每一屆科舉,並且所有上榜人員都要由范仲淹親自過目批註才行!
就是因為范仲淹這個人為官清廉,是真正為民做主、為民著想的好官,這可能是和他的早年經歷有關,經歷過悲慘生活的人,才更能體諒人民,可能這就是淋過雨的人也想給別人撐傘……
所以,張富讓他擔任吏部尚書,是沒有任何猶豫的,而且未來也不打算更換。眾所周知,吏部尚書掌管著許多人的升遷大計,是個大肥差事,這種重要位置交給其他人,張富還真不放心呢……
言歸正傳,除了范仲淹是主要負責人之外,還有一人也到場來輔助范仲淹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