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2章 有眼不識泰山,最才子,華西里,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節喝了一口濃茶,強打起精神,說也沒什麼,這是朝廷的一個制度。每年地方大府的院試,比如順天、應天和各省的省會所在府,或者三年一次的鄉試,都需從翰林院和各部院派學士們下去做主考。
但為了公平公正,須考試。
排名靠前的才有出差的機會。
考試地點就在建極殿,考生需部院保送。題目遠比會試簡單,共三道題目,兩道四書題,一道試帖詩題,限了韻。只考一場,一天時間。
有八個閱卷大臣,當場判決。
吳節又道了一聲慚愧,說:“吳節不才,得了第二,被派到南京來了。頭名卻被理藩院的一個大人奪去,否則留在燕京多好,也免得奔波勞累之苦。”
自從中了進士之後,吳節也懶得在考場上多費功夫,隨意地抄了幾篇範文對付過去。這才得了第二,也讓別人小小的感到意外。
王屋問得仔細,連參加的考生姓甚名誰,所任何職都問得清楚。
吳節這才醒悟過來,這來參加考試的官員中都是部院中的後起之秀或者實權任務,被選去考試已經能說明問題了。這個王屋不動聲色就將朝廷的未來格局訪得清楚,鬼精鬼精的。
“這就是了。”王大人笑笑:“其實,本官也知道吳編撰這是有意拿第二也好被派到南京來的,你的眼光,真讓人佩服啊!”
吳節奇怪:“何出此言?”
王屋一笑,皺紋更深,撫須道:“吳編撰,說起來咱們也不是外人,我和包知府乃是同年,交情也厚。大考差能被保送的個個六品,人人是實權派,卻要爭個吃苦受累的考官。若不是想招門生,聚人脈,誰願吃這個苦?京師雖然是人才匯聚之地,可惜水太深,又有哪一個讀書人背後不站著幾個大人貴人,就算想聚人脈也未必貼心。倒是江南一地,人才比起京師還盛,又沒多少背景。”
吳節這才恍然大悟,心中對這個小老頭卻佩服起來。自己在政壇上不過是一個新丁,這其中很多門道還真不知道。
他心中一動,沒錯,這正是一個收門生的好機會。著選誰中秀才,不選誰,還真得要動些腦筋。
很快,他就確定了兩條標準:一是有真才實學智商過硬的;一則是有能力,能做事,情商了得之人。至於那種讀書將腦子讀迂腐了的,倒是沒什麼用處。就算勉強取了他們,或者他們將來中舉人,甚至中進士做了官,對國家也是毫無益處。
說完這一席話,吳節哈欠連連,正欲回屋睡覺,王大人接下來一個動作卻讓他身子一震。
只見王屋從袖子裡掏出一疊錢票輕輕地放在吳節身邊的茶几上。
吳節一看,都是一千兩的大票,乃是揚州大鹽商開出來的票號,在江南一地可以隨兌隨取,信譽良好。
這一疊錢票看模樣不少,起碼有一萬兩左右,這在明朝嘉靖年間可是一筆大得驚人的天文數字。
吳節本就是一個大手大腳慣了的人,他全副身家也不過幾千兩,用兩年,早沒剩幾個。翰林院的俸祿銀子又低,每月也不過四兩,手頭已經有些窘迫。看到這麼多錢,說不動心也是假話,臉色頓時就變了。
王屋見吳節色變,卻會錯了意,以為吳節要學人做清官,撈清譽,或者說犯了怕貪的心病,就道:“這還是院試,真碰到鄉試。就算是三品的京堂都要拼大考差,除了聚攏人脈,為的不就是拜師的大禮嘛。”
又解釋說,按照規矩,京城的考官一來,各縣都要出錢給考官養廉。院試是一縣一千兩,應天府一共八縣,共八千兩。至於鄉試,則降格到三百,上縣也有給五百的。
吳節奇問:“鄉試怎麼比院試還少?”
王屋又說:“一省起碼幾十個縣,若都是一千兩,實在太多。吳編撰,這錢只管收就是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