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拾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踏枝 第211節,踏枝,玖拾陸,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宮裡不缺聰明人,但她們想得太多,要得也太多了。
淑妃要的也不少,她的喜好是精緻的首飾頭面,漂亮的綢緞料子,對她口味的點心菜餚。
賞她的東西,淑妃真心實意覺得歡喜。
那種喜悅太實在了,很能感染人,會讓皇太后這個賞出去的人,都跟著高興起來。
誰不希望給出去的東西,能讓對方打心眼裡喜歡呢?
哪怕是順手賞的。
比起其他人的恭謹、奉承,浮於表面的感激,淑妃就真切多了。
誇東西,能誇到實處。
譬如前回給她的寧神香料,淑妃會高高興興來說,不止她聞著喜歡,皇上聞了也覺得好。
說話時那小神情、小姿態的,皇太后瞧著都心裡暖和。
至於為何會是這麼個明事理、又不失孩子氣的性情,皇太后想,這與淑妃的出身有關。
亂世艱難。
程皇后也好,順妃也罷,她們雖也長在亂世,但自家背景不錯,吃穿都能體面。
淑妃的孃家很普通,民間孩子一個,幼年必然吃了許多苦。
等大周初建,政局漸漸穩定下來,長輩撿起了課業,考取功名,才算是漸漸擺脫了苦日子。
能吃飽穿暖了,才會有餘力讓淑妃學這學那,長大後選入宮中。
吃過苦、受過窮的孩子,會格外珍惜物什。
金銀是富貴人眼中的阿堵物,卻是窮孩子眼中能換來一切的救命物。
想到這些,皇太后看淑妃的目光,越發柔和了許多。
淑妃笑著,與皇太后說些家常。
她的語調不快,一如她漸漸平靜下來的心神。
任何的不解、疑惑,都要一露出苗頭就摁死,只要摁得快,皇太后信她,就不會仔細琢磨。
一旦苗頭長高了,只靠這麼三言兩語,就擋不住了。
而疑惑的種子只要長起來了,就像一根刺,再也拔不掉了。
另一廂,永寧侯府裡,季氏滿頭大汗。
大姑娘去安國公府,好壞都還不知道,季氏實在坐立難安。
閒著就會胡思亂想,乾脆,讓自己忙起來。
大太陽下打兩套拳法,就無暇想其他了。
正練著,一位嬤嬤急匆匆從前頭來,稟道:“宮裡使人來了,慈寧宮召老夫人進宮。”
季氏一掌劈在木人上,沒控制好勁兒,痛得皺了下眉。
今兒怎麼一回事?
一會兒安國公府請大姑娘,一會兒慈寧宮請老夫人。
她們永寧侯府,成香餑餑了?
簡單擦了下汗,也顧不上整理儀容,季氏忙往正院去。
屋裡,永寧侯夫人端坐著,與那內侍道:“張公公辛苦。”
“哪兒的話,”張公公笑道,“是了,淑妃娘娘託雜家帶句話,說是前回聽貴府大姑娘提過府裡的百合糕,她也想嘗一嘗。”
侯夫人眉頭一抬,道:“不巧了,她出門去了。”
“是,娘娘說了,今兒大姑娘不得空,改天大姑娘空著、入宮時,捎帶些。”張公公道。
話一入耳,侯夫人心裡咯噔一下。
季氏正好進來,也聽得這麼一句,下意識地皺起了眉頭。
這話,好像不太對勁。
偏她一時之間,沒品出具體的來。
季氏遲疑著,看向侯夫人。
永寧侯夫人哈哈一笑,與季氏道:“今兒廚房做沒做百合糕呀?”
季氏照著往下答:“沒有做,只有些豆沙糕。”
“讓人去裝起來,”永寧侯夫人吩咐完,又笑著與張公公道,“不是我自誇,我們府裡的廚娘,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