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韋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三章 價格革命,霓裳鐵衣曲,克里斯韋伯,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案旁,開始重新翻開書,這本薄薄的小冊子記載的便是跡見赤檮想用三千銀餅換取的新式煉銀法——即著名的“灰吹法”。這種提煉法不但可以從銀礦石中獲取白銀,還可以將金銀混合物分離開。

由於自然界中的白銀通常是與其他有色金屬共生,比如銅,為了將其分離開並提純,古代工匠利用銀鉛互熔的特性,先將銀礦石碾碎,然後加以燒結,使其形成蜂窩團狀物。然後將鉛金屬融化後,將礦石團放入,銀便與鉛互溶,透過鼓風通氣使爐內的溫度上升到將礦石團(礁石團)中的鉛熔融氧化下沉形成氧化鉛,然後降溫使之冷凝成得到粗製銀和可以進一步提純的銀鉛合金,然後將銀鉛合金(粗製銀)放進熔爐中,不斷的鼓風通氣,將熔出的鉛完全汽化(鉛的沸點比銀低),餘下即為提純後的銀。

這種提煉法在中國古代出現的很早,在唐代之前就有在銀礦中使用,但古代中國所發現金銀礦產量和品位都遠遠無法和日本相比,這一技術唐晚期流入日本後,日本很快擁有了黃金之國的名聲。王文佐企圖提早在日本引入這一技術當然不是為了讓日本有更多金銀,他最主要的目的希望在當時推動中國版的“價格革命”。

依照初中歷史和政治課本的講述,中國之所以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落後了,落後就要捱打,捱打於是更落後,然後惡性迴圈,這個從總體上來看當然是沒錯的。於是乎網上就有很多人將其歸罪於當時的封建統治者,認為他們故意打壓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盲目自大,甚至認為換一個穿越者取而代之,就能夠改變歷史,如何如何,其實這種看法是有些偏頗的。

原因很簡單,如果你告訴一個1840年之前的清朝人西洋人的生產力水平比大清高,那個清朝人肯定會笑掉大牙,覺得你是個神經病,這並不是這個清朝人無知,而是因為清朝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葩,一個手工業國家能夠用紡織品、陶瓷製品等工業品向一個已經開始工業化的國家搞傾銷,逼得對方不得不販毒來制止白銀外流。你總不能說出超國家生產力水平比入超國家生產力水平低吧?

顯然,十八十九世紀曼切斯特和倫敦東區的水力、蒸汽紡織機肯定比同時代中國松江織戶的手工機械要先進,但從國際市場來看,歐洲的紡織品很長時間都卻不是中國和印度手工織物的對手,刨除掉其他因素之後,西歐市場的人力成本要遠遠高於中國,當工業化剛開始的時候,技術的提高還不足以彌補人力成本的巨大差距,其結果就是明明技術更先進的歐洲紡織品卻鬥不過成熟的中國手工業紡織品。

這也是古代中國長期不願意引進先進技術的原因——人力成本太低廉了,有近乎無限的熟練勞動力供給,國內國際市場就那麼大,使用先進技術只會讓大量的人失業,威脅社會穩定。任何一個理智的統治者都會對新技術推廣持謹慎態度,這和統治者的道德水平無關。

那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其實在中世紀之前,中西方的人力成本還沒有出現很大的差別,但十五世紀對新大陸的發現給西歐帶來了海量的金銀輸入,加上幾乎是同時代的黑死病傳播,人口劇烈減少,金銀貨幣海量流入,其結果就是物價和人工工資迅速提高,各種可以替代人力的機械變得有利可圖,貿易興盛,以金銀計價的地租貶值,從而帶來了西歐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而同時期的中國人口增長、生產效率提高、市場上的物資越來越多,這原本是一件大好事,但古代中國是一個金銀銅都很匱乏的國家,結果就是市場上貨幣匱乏,變成通縮,富人有了好的鑄幣就藏在地窖裡,這愈發加劇了市場上的錢荒,由於缺乏足夠的通貨,商業貿易也日漸蕭條,僱工的工資越來越低,甚至出現大量只需要一日兩餐,沒有任何工資的勞動者,在這種社會有任何搞技術進步的必要嗎?答案顯而易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千年軍國

行者雷昂

庶女天下之妃同凡響

雲淺沫